乡村振兴
自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蕴藏在乡村中的巨大产业发展机遇愈发突显。此次《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标志着在新的发展阶段,将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完整概念,强调以文化产业来赋能乡村振兴工作,对于文化产业如何顺势而为,发挥自身所长实现自我价值,有了正式的指导政策。《意见》主要从创意设计、演出产业、音乐产业、美术产业、手工艺、数字文化、其他文化产业和文旅融合等八个重点领域赋能乡村振兴。手工艺自古以来就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工业文明前,过日子的吃穿用度大多有赖双手劳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手工艺塑造了基础的乡村生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就地取材,量材为用,施以工艺,制作器物,满足日常所需,也积极发展副业生产。乡村手工艺成为经济生产的组成部分。乡村手工艺是一条纽带,连接日用与审美,联系自然与生活,维系人情与事理。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是生生不息的民间美学精神的体现,是守望乡土,润泽生活的一种延续。历史上,手工造物不仅满足了饥可得食、寒而有衣的生存需要,也在岁月流转、生活变迁中,寄托情感,表达心意,装点日常,创造生活之美。如过大年,新出笼的馒头打个红点,就点染了新年气氛;夏日纳凉时,南方用蒲葵叶做的芭蕉扇,北方用麦秆编的扇子,朴素自然,美在日常。手工艺是有生命的,是人间烟火、成长记忆、年节喜庆等生活岁月的一部分。机械化流水线、越来越迅捷的信息技术带来生活便利,让生命维度变得单薄,人们开始回望凝聚着乡愁记忆的老物件、老手艺,喜爱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布老虎、年画、泥塑……由此获得一种归属感和精神寄托。
非遗工坊
宁夏昱嵘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是2014年6月由永宁县文化局挂牌成立的“永宁县原隆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宁夏昱嵘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从2014年和村文化站共用教室开始了传承教学工作,同时涉猎周边几个村的传承教学,承担着永宁县闽宁镇的非遗传承教学工作和周边非遗传承项目的挖掘和指导工作。通过三年的辛勤工作,逐步摸清了周边的情况,为进一步提升做好了扎实的基础工作。宁夏昱嵘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利用非遗元素研发生产了21种旅游商品,其中很多商品深受游客喜爱,鞋帽类商品获得2018**旅游商品大赛铜奖,还有两个项目获**旅游商品大赛入围奖。获银川市文化扶贫项目奖,还有许多项目奖。宁夏昱嵘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也涌现出银川市文化旅游服务标兵1人,各种奖项10多个。2019年开始,宁夏昱嵘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注重传承从娃娃抓起,8月暑期举办了4期学生学习班,有74人次参加学习,还有家长每天往返64公里把孩子从永宁县送来参加学习,宁夏昱嵘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在闽宁镇把课堂搬进了木兰村、园艺村。10月宁夏昱嵘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购置了一批新的设备,目前正在调试中,很快会投入使用。宁夏昱嵘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还承担着原隆村的扶贫工作,用非遗元素生产旅游商品,教会村民制作的手艺,目前已有200多村民参加过宁夏昱嵘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的多种商品的制作,平均每人有收入1500元,个别人超过3000元。帮扶建档立卡户30户。公司产品有:传统柳编、钩针编织、手鞠球、软陶工艺等产品
柳编
柳编工艺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也是国家非物质遗产。“编筐、编篓,家家都有”,柳编制品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手工艺品。柳编的主要材料柳条柔软易弯、粗细匀称、色泽高雅,通过新颖的设计,可以编织成各种朴实自然、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的实用工艺品。柳编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在古代人们只是作为普通的日常实用品,直到20世纪后几十年才逐渐兴起,也渐渐的成为中国部分地区出口创汇的项目。全国有三大柳编生产基地,湖北、山东,安徽(另外河南也盛产柳编)。2008年6月7日,柳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柳编的起源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在从事采集作物的过程中制作各种容器和包装物,采用有韧性的植物,借助初步掌握的编制方法,制作出不同类型的柳编产品。从奴隶社会到战国时期,柳编就已经在人们生活中普遍使用,历经各个朝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器具之一。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用柳条编织的篮、筐。春秋战国时期,用柳条编成杯、盘等,外涂以漆,称为杯棬。唐代,沧州(今河北沧州和山东宁津以北地区)柳箱已很有名。宋代,人们取杞柳的细条,“火逼令柔曲,作箱箧”。此后,柳编工艺不断发展。传统的柳编品种主要有衣箱、笸箩、簸箕等。1960年以来,中国柳编工艺品开始出口,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分布产地柳编在中国的主要生产地主要分布在汉江流域、黄淮海地区。详细地名如下: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的程河镇、朱集镇、双沟镇。山东省临沭县、郯城县、莒南县、博兴县、曹县[4]、莱州。河南省固始县、三河尖镇。安徽省阜南县、黄岗镇、曹集镇、郜台乡。柳编制品柳编制品柳编、条编、草编工艺,作为商品生产行业,已纳入较高的工艺美术品范畴。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
Copyright © 宁夏昱嵘文化旅游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