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既是服装生产大国,也是服装消费大国。根据中国服装协会调查,我国现有服装生产企业4.5万家,从业人员385万人,年服装生产能力138亿件,其中 主要的生产中心在广东、浙江、江苏、上海、武汉等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装业的产量增长14.9倍,年平均递增速度达14.4%。纵览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服装业大致经过四个阶段: 初的十年里是产量阶段,谁要解决生产能力问题就能挣大钱;其后的五年时间里是质量阶段,在供需基本平衡后,满足顾客质量要求的能力成为决定因素;再后五年是*阶段,提供可识别的、有持续*能力的产品和服务成为*的决定因素;现在的服装业正逐步向风格与定位阶段过渡,产销模式上也开始实行科学规范的生产管理以及多元化的销售模式。总体上,一个成熟的服装企业应经历以上四个阶段的循序渐进发展。
目前我国的服装企业结构大致有两种形态:
(1)开发型企业结构。这类企业有着强大的设计开发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而生产只是试验型的,或者说是样板型的,同时还拥有强大的外发生产加工的管理能力。企业的运作就像举哑铃一样,紧握中间的生产开发和生产管理能力去平衡两端的设计和营销能力,用两端的力量来显示企业的 。这种企业的综合开发能力强,对市场和竞争对手有很强的侵略性(例如耐克)。像这种两端大中间强的“哑铃型”结构也可称之为主动型市场结构企业。
(2)加工型企业结构。改革开放后中国服装产业再起步时,造就了许多这类加工型企业。这类企业虽在生产管理和成本核算方面相对有优势,生产能力也相对较强,但由于设计能力和营销能力比较薄弱,对市场较大的波动承受力不够。另外,由于企业设计能力不足,大多采用仿效跟随的产销策略,限制了企业的市场发展战略。像这种两端弱中间较强的“腰鼓型”结构也可称之为被动型市场结构企业。
步入*市场经济后,一部分企业及时调整了内外销比例,并根据市场信息,注重企业自身的产品开发,拓展国内广阔的内销市场,目前这些企业回旋余地较大,经营状况尚可,但大部分加工型企业,没有从传统的产品经济中走出来,仍主要依靠做订单来维持生产,使企业逐步陷入绝境,目前突围较困难。这些企业虽然在技术、设备、质量、管理方面有 优势。